寫心得是一種寫作訓練,可以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優秀的個人心得幼兒園小班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個人心得幼兒園小班,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時光總是匆匆而過,作為一個從事幼教六年的教師來說,今年的心情可以說忐忑又欣喜,忐忑的是一輪大班過后即將迎來小班新生,20幾個剛剛從爸爸媽媽身邊離開的小人兒,即將來到身邊,這是忐忑的心情,而更讓我欣喜的也是這群可愛又淘氣的人兒。
周一的一早我和配班陳老師早早地來到活動室期待著寶貝們的來到,不出所料門外傳出來的一陣啼哭聲和一句句“媽媽,不要走”,接下來的畫面就是一幕幕的不舍和一次次的拉扯,腦子里也不斷的浮現,我兒子去年剛上幼兒園時的情景,可是作為老師,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更加的愛他們,讓他們減少恐懼和陌生喜歡上老師和幼兒園,就這樣,在一聲聲“找媽媽”的聲浪中我們度過了半天的時間。
午睡時間到了,小朋友們又開始嚷著要回家,抱著枕頭,說是要回家睡覺。我為孩子們講他們最喜歡聽的故事,這個方法果然奏效了,寢室內一片安靜,大部分小朋友們也甜甜地進入了夢鄉。
看著一張張熟睡的小臉,有的還掛著淚珠,不禁感慨這些小寶貝們一天一天長大,再過些時日他們不再是拉著老師衣角,哭著找媽媽的小孩子時,我會不會感到失落,但是能看到孩子慢慢學會獨立,心中不免也油生欣喜,細想一下我們作為孩子學習生涯的第一個老師還真的是收獲了其他老師所收獲不到的情感。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適應期,班里的寶貝們已經漸漸熟悉了幼兒園的常規,會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聽課啦~三年一輪回,再次來到小班,一切又是從零開始,待到三年之后,目送一個個懂事聰明的寶貝們畢業,又將是滿滿的成就感。重踏征程,為愛起航~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兒童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因此,發展孩子口頭語言是培養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筆者認為小班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抓好口頭語言訓練的最基礎部分,即正確發音和短句的表達。
教會幼兒正確的發音是發展幼兒口語的基礎。語音是發展語言的基礎,要發展幼兒語言,第一步就應該教會幼兒正確的發音。只有發準了音,幼兒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幼兒的發音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幼兒語言發展,還會影響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對今后升小學,學好漢語拼音,正確朗讀,書寫漢字甚至對雙語學習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須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
在小班語言教學中許多幼師只注重抓發音練習和豐富詞匯兩項。使得很多孩子只會一些單詞,不會表達意思;有時個別單詞發音糾正了,但在語句中單詞的發音又錯了,所以,這一時段內不應單抓語音、詞匯,而應該結合短句進行練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讓幼兒大膽的表達出來,拿出一件玩具讓他描述,孩子從玩具的各部分特征進行概括,從而使孩子從不會說、不愿說過渡到大膽地說。
注意聽、說能力的培養是對小班幼兒口語訓練的中的重要一環,模仿、實踐、訓練、創造、運用是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這一過程的基礎階段首先要解決幼兒聽、說能力的培養。在聽、說能力的培養中筆者認為首先要教會幼兒注意聽,聽是說的前提,聽得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們創造適當的語言的環境。我在培養小班幼兒聽的方面提出了兩點要求,即:能注意傾聽老師和同伴講話;注意堅持給孩子創造聽讀的環境!
總之,在培養說的能力上,運用“模仿→實踐→創造”這一過程,使幼兒在念兒歌、講故事中,發音、口齒都變得清楚,能大致完整的描述某樣東西、某件事。幼教工作者應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因勢利導,啟發幼兒,及時改進,進一步促進幼兒園小班幼兒語言能力。
最近,我在《幼兒教育》雜志上看到一篇名為《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的文章,讀后我深受感動。“愛孩子,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能否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這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有人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幼兒教師不僅要具有知識與能力的素質,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作為一個幼兒教師,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是什么?可能有人會說:是扎實的基本功,但我覺得更應該具備的是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幼兒的“愛”,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一切都無從做起。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就應該對孩子負責。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并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幼兒教師,應善于發現幼兒的個體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我們應該用寬大的胸懷去關愛每一位幼兒,對幼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護他們,讓每個孩子在真誠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在幼兒園工作已有十幾年了,接觸到的孩子也很多,每天面對的是一群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中間有的調皮搗蛋、有的乖巧懂事、有的內向害羞,面對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要給予不同的關心與指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應給予指正與幫助,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性格內向的孩子,平時應多加關注,開導孩子,多為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幫助其克服膽小、害怕的心理,使他們慢慢變得活潑開朗……在與幼兒的相處與學習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心。
讓我們一起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我愿用自己的雙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而去,轉眼間,四月份的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回顧本月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太多的不足之處。現將本月語文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本月的教學內容主要為3-4單元。其中第二單元包括古文《楊氏之子》、描寫了九歲孩童與客人笑談的經過,孩子那機智巧妙的對答,令人拍案叫絕;《晏子使楚》寫了晏子針對楚王的侮辱,機智應答,維護了祖國的尊嚴,有禮地回擊了楚王;劇本《半截蠟燭》寫了母親和兩個孩子為了保護半截蠟燭里的秘密與德國軍官的機智周旋,在不動聲色的話語中充滿了膽略和智慧;相聲《打電話》則通過夸張的語言,說明了打電話時,說話要簡練,這樣不僅節約時間,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本單元的學習,目的一是讓學生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二是通過對不同題材的文章的閱讀,了解不同體裁文章表達方式;三是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語言。
第四單元主要講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旨在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在閱讀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的同時,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華,感受到人物心靈的美好和品質的高尚;同時,通過對比閱讀,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以便運用的習作中。
學了所有課文之后,學生在心靈上收到了確實的觸動,在感悟方面有了較大收獲。字詞與三月份相比較也掌握得較好一些。但在作文的完成中,出現了對事件的描述不具體、不清楚等問題。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視。
自由活動時,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只有小熙一個人在小椅子上默默地坐著。每次游戲時,小熙總是一個人坐著。操作活動時,其他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搬小椅子去操作,只有小熙依然在原來的位置上。我邀請小熙和大家一起去玩,小熙卻對我說:“老師,我不想玩!老師,我不會玩!老師,我就想坐著看著他們玩!”后來,我請小熙周圍的小朋友邀請小熙,他顯得緊張不安,大哭著急忙擺手說:“我真的不要玩,我真的不要玩。”我只好默默關注著他。
今天,小詹在玩玩具的時候,我看到小熙從椅子上站起來了,顯然,他對小詹的玩具很感興趣。我知道小詹樂于與大家分享,我對小詹說小熙一直看著你的&39;玩具,他好像很想和你一起玩,你愿意和他一起玩么?小詹點點頭,他高興地跑到小熙前,把玩具給小熙,小熙摸了一下,又把玩具還給小詹,于是小詹給他演示怎么玩,小熙一直笑著看著。
也許今天對小熙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也許以后他能慢慢地走進小朋友中間。也許,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細心,時間總會不期然地給予你微笑。
觀察,是一個被老師熟知的詞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我們去觀察。初為人師,我對觀察始終顯得很疑惑,某一天,班里發生的一件事讓我真正開始了解觀察的意義。
妍妍是我班上一個內向的女孩子,不論是游戲中,教學中還是在家中,她都是沉默寡言,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呆著。那天,我們正在開展角色游戲,妍妍第一次選擇了最需要表現能力的“小演員”,我很驚訝,便開始特別關注她。妍妍從開始裝扮自己變成一個“小演員”,拿起“話筒”,到結束游戲,我發現孩子的臉上始終洋溢著一絲淡淡的笑容,那是孩子最自信,最開心的笑容,是她在別的活動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笑容。這些發現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讓我了解了孩子的興趣。
觀察既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師把握幼兒已有經驗、了解幼兒發展狀況的基本途徑。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推薦,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一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潛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就應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我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我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我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推薦》,我想對自我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